錨定文化強國坐標 踐行國家院團使命—中國廣播藝術團開展2025年國慶系列演出活動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6周年的喜慶時刻,中國廣播藝術團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直屬的國家級綜合性文藝院團,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決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部署,緊扣總局“服務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心工作,精心組織、統籌協調下屬各分團,在北京及全國多地策劃實施系列高水平演出活動。國慶系列演出活動不僅以藝術之力禮贊祖國、服務人民,更在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務升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等維度深耕實踐,充分彰顯了國家級院團在引領行業發展、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使命擔當,為新時代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祖國我為你歌唱》
一、規模與品質并重 以高水準藝術實踐筑牢文化傳播根基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秋江花月夜》中秋音樂會
國慶8天假期,藝術團累計各類大型演出超20場,達成“全覆蓋、高規格、多業態”目標,演出足跡遍布國家大劇院、北京藝術中心、北京音樂廳等國家級藝術殿堂,延伸至居庸關長城、石景山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間,更輻射深圳、灤州、新鄉等地方文化陣地,形成“核心地標+基層站點+跨區域聯動”的立體演出網絡。
中國廣播說唱團相聲專場
演出形式涵蓋大型交響音樂會、民族音樂會、相聲曲藝專場、視聽音樂會、綜藝演出等多元品類,既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地域觀眾的差異化文化需求,更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內容,傳遞主流價值、凝聚民族精神。活動直接服務現場觀眾數萬人,線上渠道輻射超百萬人次,真正實現“讓國家級藝術資源走進尋常百姓家”。
“普天同慶·樂享居庸”國慶系列專場演出
《我的祖國》大型交響音樂會
其中,10月4日在北京石景山藝術中心舉辦的2025第六屆藝術季重點演出——《我的祖國》大型交響音樂會,成為國慶文化活動的標桿之作。音樂會以經典旋律為載體,通過交響樂團的恢弘演繹、歌唱家的深情演唱,生動描繪祖國山河壯麗畫卷,深刻詮釋“家國情懷”的時代內涵。該演出不僅是藝術團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具體實踐,更以國家級藝術水準彰顯了主流文藝作品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凝聚力中的核心作用,為國慶文化氛圍注入深厚藝術底蘊。
二、惠民與融合共生 以創新路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居庸關演出現場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直屬院團,藝術團始終將“文化惠民”作為落實總局公共文化服務部署的核心抓手,積極探索“藝術+文旅”“藝術+基層”的融合模式,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具溫度、更接地氣。
1、 “藝術+文旅”:激活文化資源,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
藝術團突破性地在北京市昌平區居庸關長城景區,連續舉辦“普天同慶·樂享居庸”國慶系列專場演出。這是國家級藝術院團首次在標志性歷史文化景區開展大規模、多場次深度展演,將長城的歷史厚重感與國家級藝術的精湛表現力相結合,創造“文化符號+藝術呈現”的聚合效應。活動創新采用“線下演出+線上直播”雙軌模式,僅抖音平臺曝光量即超122萬人次,既讓現場游客在游覽中享受高水準藝術盛宴,更通過新媒體向全國觀眾展示北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實踐,助力昌平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國家級院團方案”。
2、“藝術+基層”:扎根人民群眾,筑牢文化服務生命線
藝術團各分團主動打破“劇場邊界”,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惠民服務。中國廣播說唱團組建“基層文化輕騎兵”,南下深圳、東赴灤州、北上遼寧、中轉新鄉,即便遭遇降雨天氣,演員仍堅守舞臺、傾情表演,現場觀眾熱情不減,生動詮釋“藝術與人民的魚水情深”;中國廣播電聲樂團于國慶期間在密云大劇院舉辦“月圓國盛·情滿密云”迎國慶專場演出。以高質量演出服務基層,切實推動文化惠民落到實處。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不僅在石景山文化中心舉辦公益性音樂會,更響應總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工作要求,應邀參演第十七屆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北京站活動,以民族音樂為紐帶,向國際社會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助力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為國家文化外交貢獻“藝術力量”。
中國廣播說唱團深圳坪山相聲專場
中國廣播說唱團灤州相聲專場演出
中國廣播說唱團河南新鄉相聲專場演出
第十七屆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北京站)
中國廣播電聲樂團“月圓國盛·情滿密云”迎國慶專場演出
三 、引領與傳承并行 以國家院團擔當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立足“國家級文藝院團”的定位,藝術團始終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藝創新、助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從主題引領、國際傳播、區域協作、業態創新四大維度發力,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緊扣時代主題 奏響主旋律最強音
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精心策劃《祖國,我為你歌唱》大型國慶音樂會,以激昂旋律禮贊祖國;推出《童年放映機》視聽交響音樂會,在經典影像與音樂的融合中喚醒集體記憶;打造《百年光影》專場演出,致敬中國電影120周年,用藝術語言串聯歷史與當下。系列演出既飽含深沉的家國情懷,又兼具輕松愉悅的觀賞體驗,實現“主旋律作品”與“大眾審美需求”的同頻共振,為國慶期間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文化氛圍。
拓展國際傳播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參演的第十七屆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創新采用“北京、澳門、中山雙主場”模式,充分發揮澳門“中葡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藝術團青年作曲家楊青為演出量身創編民樂作品,巧妙融入《茉莉花》《金蛇狂舞》等經典旋律,并結合京劇表演元素,以“民族音樂+國粹藝術”的融合形式,贏得中外觀眾高度贊譽。此次演出以“高水平藝術輸出”彰顯文化自信,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具體行動。
深化區域協作 推動優質資源下沉
10月1日,藝術團與深圳坪山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國家級藝術院團首次落地坪山。雙方將圍繞“創作孵化、人才培育、惠民演出、文旅融合”四大領域深度協作,創新采用“高品質演出+本土化創作”模式,推動藝術與坪山人文深度融合,助力引進國際級、國家級品牌藝術活動,全面提升坪山文化軟實力,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高地建設提供“國家級資源支撐”。 這一合作是藝術團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重大創新舉措。
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藝術團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聯動的演出新生態。除居庸關長城演出線上直播外,中國廣播說唱團創作的警示短片《假如》登陸“學習強國”平臺,以生動形式傳遞正能量,獲得高點擊量。這些創新實踐,既拓展了國家級院團的服務半徑,更響應總局“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融合發展”的要求,為文藝業態創新提供“新范式”。
文化自覺 使命擔當
2025年國慶期間,中國廣播藝術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用一系列高品質、廣覆蓋、深影響的演出活動,交出了一份“國家院團服務人民、助力文化強國”的優異答卷。活動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更在“文化惠民落地”“文旅融合創新”“傳統文化傳承”“國際傳播突破”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集中而生動的體現,為新時代國家文藝院團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