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國樂”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首席演奏家室內樂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
“春色正中分,人間恰良辰。”在這個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美妙時節,“錦繡國樂”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首席演奏家室內樂音樂會與觀眾朋友們相約在北京音樂廳,樂團常任指揮葛亞南執棒。精心選曲的民樂經典,展現了個性十足、色彩斑斕的民族樂器,耳熟能詳的旋律浸潤著春天的蓬勃氣息,每一首民樂作品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每一個動聽的音符都是迎春的靚麗色彩。
指揮葛亞南同時擔任本場音樂會的主持人,他通過細膩傳神的講述,生動詳實的介紹,讓觀眾們對經典的民族音樂和各種樂器的特色風采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與室內樂團默契合作,將十首民族樂曲呈現在北京音樂廳的舞臺上,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
《彩云追月》最早見于清代,是廣東音樂的著名曲目。1935年,任光與聶耳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將其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1960年,指揮家、作曲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先生重新配器,使其更具表現力。彭修文還將江南絲竹式的《花好月圓》改編成民族管弦樂,將原先的單一樂段發展為再現三段體結構,加入序奏,有效擴展了作品的結構層次。
《步步高》原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經典作品,具有鮮明的廣東音樂風格。1950年,彭修文對《步步高》進行了改編,使其成為民族管弦樂曲。他的改編不僅保留了原曲的輕快激昂和層層遞進的旋律特點,還通過民族管弦樂的編制,增強了樂曲的音響效果和表現力。
琵琶領奏:奉朝紅
《春江花月夜》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回味無窮。營造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迷人意境。琵琶的輪指如漣漪蕩漾,樂隊合奏則似江水奔流,盡顯江南絲竹的婉約之美。
嗩吶:周藝翔
嗩吶名曲《百鳥朝鳳》以熱情歡快的旋律描繪出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樂曲采用循環體的結構,用嗩吶模擬鳥鳴之聲,在高音區演奏家采用快速雙吐和循環換氣等方法,表現出百鳥爭鳴的熱鬧場景。仔細聆聽:布谷鳥、鷓鴣、燕子、畫眉、百靈等鳥兒的叫聲,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的活力。
二胡:孔偉娟 大提琴:薛琦
二胡、大提琴與樂隊《菊花臺》是由著名指揮家陳燮陽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當代流行音樂的審美意趣,通過二胡與大提琴的深情對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藝術與西方文化的交融輝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采。大提琴的渾厚深沉與二胡的細膩柔美、渾然天成,就像一對戀人在呢喃對話、娓娓訴說。
中阮:耿慧 大阮:孫錚
《酒狂》相傳為三國時期魏國阮籍所作,樂曲表現了古人飲酒之后的醉意與癲狂。中阮與大阮這兩件樂器的對話,猶如兩位老友瀟灑對飲,一唱一和,狂放不羈。本場音樂會演奏的是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家、作曲家何源編曲的版本。
打擊樂:田冬軍 吳曉光
絳州鼓樂的經典曲目《牛斗虎》由兩面中國大鼓分別代表牛和虎。樂曲分為埋伏、相遇、相斗三個階段,節奏從緩慢逐漸加快,中段達到激昂高潮,通過鼓樂表現牛的倔強和虎的威猛,再現牛虎相遇、相戲、相斗的場景。打擊樂演奏者通過動作和形態展現了牛之倔強剛悍和虎之威武勇猛,惟妙惟肖的生動演繹極具觀賞性。
二胡:李政華
《二泉映月》是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作品展示了獨特的二胡演奏技巧與鮮明的風格。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深沉,時而激揚的變奏,隨著音樂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抒發了樂曲細膩而深沉的真摯情感。
笛子:侯長青
《牧民新歌》是作曲家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而成。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
柳琴:崔軍淼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老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插曲。樂曲運用了山東民歌中富有典型意義的音調創作而成。后改編為柳琴獨奏曲。演奏家用柳琴高亢明亮的音色和技藝精湛的演奏,將鐵道游擊隊員們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指揮葛亞南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首席演奏家室內樂團攜手帶來精彩紛呈的《阿細跳月》,各種樂器之間的solo競奏和炫技華彩令人目不暇接、大呼過癮!觀眾們掌聲雷動,歡呼聲響徹北京音樂廳。葛指與演奏家們又加演了《花好月圓》,在喜慶祥和的樂聲中,整場音樂會圓滿落下帷幕。